可穿戴設備是一種可以安裝在人、動物和物品上,并能感知、傳遞和處理信息的計算設備,傳感器是可穿戴設備的核心器件,可穿戴設備中的傳感器是人類感官的延伸,增強了人類“第六感”功能。
向上的增長態勢
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傳感器市場規模達16億美元,預計到2028年這一數字將增長到42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高達21.1%。
在過去的五年中,全球互聯網普及率發生了顯著變化。現在,幾乎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在使用互聯網且帶寬更高,這增加了發展中國家聯網智能設備的數量;2014年,全球智能手機使用率以約25%的速度增長,而智能手機是可穿戴生態系統中最廣泛使用的便攜設備之一;傳感器的小型化、智能化和低價化趨勢日益明顯,成為推動可穿戴設備傳感器市場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隨著物聯網和機器對機器(M2M)等智能平臺需求的不斷增長,對小型、低價和采用智能技術的傳感器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此外,隨著智能移動設備的不斷增加以及新型簡單、易用的下一代傳感器的推出,傳感器的成本也在不斷下降。
但與此同時,通用標準和互操作性缺乏的問題也限制著整個可穿戴設備傳感器市場的發展。目前,盡管聯網設備之間的互操作性和信息交換的便捷性對可穿戴設備的發展至關重要,但在解決互操作性問題的架構解決方案或通用標準方面,相關的技術和市場情況均不理想。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企業、組織和開發人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了解安全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此外,連續佩戴的可穿戴設備,如健身手環和健康監測器等,需要在灰塵、潮濕等惡劣環境中正常工作。然而,設備在包裝和組裝過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往往對外部溫度和濕度非常敏感。因此,設備的工作溫度不僅要滿足可靠性要求,同時也需考慮為用戶提供一定的舒適度。這些散熱設計挑戰十分嚴峻,因為它們會直接影響到設備的耐用性和使用體驗。
行業發展的未來趨勢
IDC發布的《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為3,350萬臺,同比增長17.3%,是自2022年以來季度最大規模出貨。盡管尚未恢復到2021年的出貨水平,但在戶外和出行活動放開的大背景下,可穿戴市場需求開始松動,而這勢必也將給可穿戴設備傳感器市場帶來影響。
可穿戴設備中的傳感器通常可分為以下幾個大類。
01
運動傳感器:
將非電量(如速度、壓力)的變化轉變為電量變化的原件。包括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地磁傳感器或者說電子羅盤傳感器、大氣壓傳感器等。
02
生物傳感器:
對生物物質敏感并將其濃度轉換為電信號進行檢測的儀器。是由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作識別元件與適當的理化換能器及信號放大裝置構成的分析工具或系統。生物傳感器具有接受器與轉換器的功能。
03
環境傳感器:
包括土壤溫度傳感器、空氣溫濕度傳感器、蒸發傳感器、雨量傳感器、光照傳感器、風速風向傳感器等,不僅能夠精確的測量相關環境信息,還可以和上位機實現聯網,最大限度滿足用戶對被測物數據的測試、記錄和存儲,是科研、教學、實驗室和農業部門土肥站、農科所及相關農業環境監測部門首選的高質量儀器。
04
皮電傳感器:
皮電傳感器是測謊儀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并不能測試出用戶的喜怒哀樂,只能感受到用戶心理狀態是否變化。
05
心率傳感器:
作為個人健康設備的超級武器,心率傳感器可以通過監測心率來追蹤運動強度,不同的運動訓練模式等,并可以針對這一數據推算睡眠周期等與之關聯的健康行動數據。目前心率傳感器主要有兩種——通過光反射測量的光電心率傳感器,以及利用人體不同部位電勢測量的電極式心率傳感器。
06
氣壓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