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訊:8月25日發布名為《原料棱鏡:在動蕩而復雜的石化行業中揭示價值》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化工企業需要應用高級分析方法,以識別增長機遇,節約成本,并優化資產組合。
德勤中國化工行業主管合伙人觀洋表示,化工行業的市場行情在不斷改變。亞洲和中東將在全球化工生產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亞洲中東受關注
報告指出,在過去25年,化工業的增長大部分來自亞洲。目前,全球化學品的一半銷售額由亞洲貢獻。在中國和南亞,國內產業對化學品生產的需求一直是增長的主要動力,利潤的驅動作用位居其次。
報告預計,到2030年前十大化工實體將有一半來自亞洲或中東,屆時,亞洲的化學品產量將相當于歐洲和北美兩地的總和。此外,中國有望繼續進口碳—碳氫化合物,同時革新煤化工平臺,尋找煤替代物。
在歐洲,化工制造商已經準備好迎接美國廉價頁巖氣的沖擊,作出創新、采購策略和上游投資等不同應對。報告分析,亞洲較高的液化天然氣價格可能轉移歐洲的出口。乙烯和乙烯衍生物方面,來自美國和中東的競爭壓力或許會鼓舞包括芳烴在內的歐洲利基市場。
而在北美,雖然美國將成為油氣出口國,但不能保證美國業務的競爭力將線性提升。加拿大焦油砂為全球石油供應增加了客觀的油量。加拿大高達97%的能源出口至美國市場。預計加拿大石油產量將增加2.5倍,到2030年達到日產480萬桶。
可再生能源是挑戰
隨著市場環境日益嚴峻、挑戰加劇,化工企業無法再依靠削減成本和清理資產負債表等傳統手段提升業績。要想在當前環境中求生存,企業必須探索未知領域,預見未知結果。
報告指出,可再生能源的突破性進展將持續推動能源選擇的轉變。企業必須審視自身的經營策略,才能適應市場環境中種種不可預料的變化。
觀洋認為,要在日益動蕩與復雜的市場環境中前行,全球化工企業必須考慮轉型。而轉型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應對各個方面的變化,包括信息技術、數字化設計與發現、物料系統商業化、生物科技、制造技術以及跨生態系統協作。
他還提到,強大而全面的多層級數據共享平臺是實現轉型的基礎。在數據庫的支持下,企業不僅能衡量投資、相關成本狀況、原材料價差及運輸成本,還能監控并了解若干錯綜復雜的多維度變量。
德勤中國戰略與運營總監李佳明表示:“過去20年間,企業為了簡化流程,對系統的構建初始和維護進行了大量投入。可供深入分析的系統化數據大大增加,使得深度數據分析在今天成為可能。現在的重點正從‘該做什么’轉為‘該知道什么’。”
李佳明補充道:“數字化應用的功能并不僅限于此。連續的數字線將重新定義化工生產從產品開發到制造的各個方面。隨著企業在整個價值鏈中應用新工具和新技術,數字化已經開始生根發芽。企業紛紛向眾所周知的‘工業4.0’時代邁進,并將運用更多像大數據分析之類的技術來優化產品設計、生產和分銷方式,改善工作流程的制定與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