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同期發布了《石化行業智能工廠課題研究報告》,首次提出了石化行業智能工廠的架構體系。對智能工廠的概念、應用范圍、發展目標、構成要素以及智能工廠的發展階段和路線圖等進行了深入闡述,提出如何通過智能工廠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今年3月,工信部發布了《關于開展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的通知》,石化行業的煉化、化肥、輪胎等行業均積極開展了智能制造試點工作。前不久,工信部公布了今年的46項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其中包括3個石化化工項目,位居全國各行業之首。
天津“8·12事故”的發生為當前我國危化品的管理敲響了警鐘。據初步統計,在我國,每年通過公路運輸的危險化學品約有2億噸。
“當前要著重突出用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提高安全環保水平,防范化學品的安全和環境風險。今年我們開展的流程智能要求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下一步更要加強用互聯網、大數據來提高危險化學品管理。盡快實現從生產、倉儲、運輸、使用甚至到廢棄物的處置,使用全方位的信息化技術,強化危險化學品的風險控制。”潘愛華說。
記者獲悉,目前,工信部已經把危險化學品企業搬遷工作列入第一批項目,并準備設立100億專項資金支持。
同時,啟動化工園區的試點亦是工信部今年在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的主要任務和著力點之一。
據統計,我國地市級以上的化工企業已超過380家,縣級以下企業約600家,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化工園區是推行新型城鎮化和信息工業化的難點和重點,難點在于如果處理不好會影響城市和工業的功能,而信息化正是能夠解決這個難點的有效技術手段。”潘愛華指出。
“用新技術手段與產業相結合,我國石化行業完全可以走出一條既節能環保,又能滿足市場需求,同時又符合中國當前發展階段的傳統產業之路。”趙俊貴指出。
需高度重視網絡工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