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浙江大學宣布,中國科學院院士、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杜江峰任浙江大學校長(副部長級)、黨委副書記。
杜江峰院士是國內量子精密測量的領軍人物,與另外兩位中科大的院士郭光燦、潘建偉并稱為中國量子信息領域的“GDP”。
12月27日下午,杜江峰作別他求學與任教30多年的中國科大,抵達西湖之濱的浙江大學,開始人生新的旅程。
二十多年來,杜江峰主要從事量子物理及其應用的實驗研究,并在量子物理實驗技術和先進儀器裝備研制,以及在量子物理應用于精密測量科學和信息科學等領域取得了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2015年,杜江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浙江大學教師干部大會現場,左一為新校長杜江峰
少年班走出的量子領軍人物
1969年6月,杜江峰生于江蘇省無錫市。杜江峰從小成績就特別好,上二年級時就參加了五年級的數學競賽,因為成績好,小學只讀了4年。1983年,初中畢業的杜江峰做了人生第一個重要決定,彼時,中專是更熱門的選擇。父母希望他能讀中專,然而,在杜江峰心里一直有一個大學夢。為了能到大學看一看,他直接修改了自己的升學志愿,順利考入江蘇省天一中學繼續完成學業。
在高中,杜江峰一如既往的優秀。1985年,年僅16歲的杜江峰順利通過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招生的筆試和面試,被直接保送至少年班。出于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的興趣,后即轉入近代物理系學習,從學士、碩士到博士,杜江峰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1998年,杜江峰成為中國科大物理系的一名講師,并開始研究量子計算。當時既沒有科研經費,也沒有實驗條件。當時科大能用的只有生物系的那臺核磁共振譜儀,他們的實驗必須借助這臺儀器。大約10年時間杜江峰都是借生物系的設備。
第一個實驗成功后,杜江峰向學校借了一部分經費,研究逐步走上正軌。盡管實驗設備仍然奇缺,杜江峰還是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的研究成果。
2002年,杜江峰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地實現了量子博弈的實驗研究,并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這是國內量子計算實驗研究工作首次在該國際權威雜志上發表。
2003年,杜江峰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地觀測到任意量子態的幾何相。《物理評論快報》審稿人大加贊賞,“為今后實現高精度、低噪聲、自容錯的量子計算機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
2009年,杜江峰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電子自旋共振實驗技術,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固態體系實驗,實現了最優動力學解耦,提高了電子自旋相干時間。這項成果發表于《自然》雜志。
杜江峰
與其他人不同,杜江峰在量子計算領域走的是磁共振路線,不管是核磁共振,還是電子自旋磁共振的研究,都是在購買的商用譜儀上完成的。
當時,由于教學和科研需要,杜江峰曾向一家國外公司購買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但遭遇了國外公司臨時坐地起價。這一事件,深深刺激了杜江峰團隊。于是杜江峰為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標:有朝一日要實現從購買儀器到自主研制儀器的躍變。
2009年之后,杜江峰團隊將研究深入到光探測磁共振領域,購買的譜儀已經不能滿足實驗需求,必須嘗試自己設計、建設新的科學譜儀。他的學生在回憶那段經歷時說,后來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完全是逼出來的”。
從那時起,杜江峰團隊開始嘗試自己設計、建設新的科學譜儀,以滿足他們在單分子層面上的科學研究。實驗室人數規模不算大,加上他自己,大約10人,基本上都是年輕人。這樣一支年輕團隊展現出了對科研驚人的投入與激情,進而迸發出巨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