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商網-儀器儀表】為了節約能源,對集中供熱的民用建筑實施用熱量表計量收費,就全世界范圍而言,開始于上世紀70年代的歐洲。中國是在二十年前,開始在少數地方使用進口的熱量表進行試點。當時號稱世界最大的熱量表生產商—法國的斯倫貝謝公司,通過免費贈送和低價提供的方式,參加了中國近10個熱計量試點。1998年,在政府管理部門和供熱企業的要求下,中國城鎮供熱協會與斯倫貝謝公司北京辦事處合作,編印了《熱量計量收費歐洲經驗匯編》。中國熱量表技術的系統研發,是建立在學習歐洲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開始的。就此意義而言,中國熱量表的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二十年的時間了。
過去的二十年里,中國熱量表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第一個五年(1998-2002)期間,中國熱量表奠定了自己的技術基礎;第二個五年(2003-2007)期間,中國熱量表在走向市場及應用的過程中,經歷了嚴酷的考驗;第三個五年(2008-2012)期間,中國熱量表在迅速的發展中,進一步發現了問題,也逐漸明確了方向;第四個五年(2013-2017)期間,向智能化、網絡化,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發展;第五個五年(2018-2022),“人工智能”、NB-IOT、物聯網等新興事物進入。
01、第一個五年
(1998-2002)期間, 中國熱量表奠定了自己的 技術基礎
2000年二月十八日,建設部發布了“76號令”-《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明確了“鼓勵發展分戶熱量計量技術與裝置”和“推行溫度調節和戶用熱量計量裝置”,吹響了供熱計量改革的號角,促進了中國熱計量儀器儀表產業的發展。在此期間,中國生產、經營熱量表的企業已超過了63家(2002年6月不完全統計)。地區分布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山東、遼寧、河北、江蘇、浙江、廣東、吉林、黑龍江、陜西、甘肅、寧夏、內蒙、深圳等16個省、市、自治區。分布比較集中的北京,天津、山東三地超過了32家,約占總數的50%;這些企業中與國外的熱量表專業公司合資、合作或作為經營代理的大約有15家,大約占總數的24%,中國的熱表生產企業大部分是民辦中小企業,大約占70%。
同樣是在2000年,在建設部的主持下,《熱量表》標準在我國首次制定。標準制定過程結合了我國熱量表研制、生產、使用的情況,參照了歐洲熱量表標準(EN1434)和國際法制計量組織的R75號國際建議(OIML-75)。當時中國的熱量表企業幾乎大多數都直接或間接參加了編制或討論;西門子樓宇科技(香港)有限公司、丹佛斯公司的專家參加了起草,編寫工作。整個編制工作過程其實是一個對歐洲熱量表相關技術的認真學習和深入理解的研討過程,對國內開發、生產熱量表的企業單位起到了很大的啟發和幫助的作用。
繼建設部2001年2月5日發布、6月1日起實施《熱量表》標準(CJ128-2000)之后;2001年12月4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量檢定規程(JJG225-2001)-熱能表》,并規定2002年3月1日起實施。這兩個國家標準和規程,都是以當時最新的國際標準為參考和依據的。中國的熱量表生產企業,都必須面對,并經受國家技術標準的考驗。與此同時,原來一些技術條件差的中小民辦企業,也紛紛主動尋求高水平的技術支持、合作,提高自己熱量表產品的技術水平。
至此,中國的熱量表從法制概念上,建立了關于生產標準和檢定系統,質量保證和技術監督的體系;熱量表生產企業必須按照有章可循的國家技術標準開發生產熱量表。中國熱量表奠定了自己的技術基礎。
02、第二個五年
(2003-2007)期間,中國熱量表在走向市場及應用的過程中,經歷了嚴酷的考驗
此階段中國生產、經營熱量表的企業曾超過了100家,甚至國內一些著名的大型企業,包括吳忠、華立、正泰等儀表集團公司,也曾不同程度的直接進入、積極關注或參與熱量表這一新興產業。但幾乎所有的熱表企業領導,都處于焦慮之中—因為市場未能達到預期的那樣大,付出的投資長期未能收回,或者還不能不考慮:售后發現的問題如何解決?做出的產品能否經受長期的考驗?改進發展所需的投資如何籌措?以熱量表為唯一產品的企業更壓力沉重,甚至已有“騎虎難下”的感覺。為數不少的新企業淺嘗輒止,老企業黯然退出了熱量表這一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