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作為分子量小于 1000 道爾頓的化合物,在生命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小分子進行檢測和分析,無論是在生物醫學領域,還是在疾病的早期診斷中,都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市場上已出現不少小分子檢測方法,包括光譜學、電化學等技術,但它們也同時存在著各種缺點,比如操作復雜、通量小、設備昂貴等。
與上述傳統的檢測技術相比,場效應晶體管(field-effect transistors,FET)這種傳感器平臺則具有諸多優點,如靈敏度高、響應速度快、即時檢測等。
在該平臺中,石墨烯作為導電通道,當其與小分子相互作用時,和電荷轉移相關的化學摻雜效應會改變它的電勢,導致石墨烯 FET 通道的電導發生實時變化。
其中,必須說明的是,小分子的電荷量或分析物的氧化還原性,對化學門控調制起著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這種晶體管傳感器,更適用于檢測那些帶電量較多的分子,而無法很好地檢測那些電荷很少、且氧化還原性能較弱的小分子。
復旦大學魏大程研究員帶領的課題組,以新型場效應晶體管材料的研發為研究重點(課題組主頁:www.weigroupfudan.com)。近期,該課題組發現了一種光化學門控效應,可以通過引入額外的光門控調制,來提高小分子的檢測靈敏度。
基于此,他們在石墨烯 FET 通道上,生長了具有良好光敏性的共價有機框架材料,能夠吸收大量的光能量,并產生豐富的光電子,進而放大對化學信號的電流響應。
接著,該團隊采用光門控和化學門控協同的策略,開發了一款光增強化學晶體管傳感器,實現對不同小分子,包括中性分子在內的高靈敏檢測。
利用該器件,他們成功檢測到由細胞產生的、濃度低于 10?19M 的二羰基代謝物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MGO),至少比現有的技術低 5 個數量級。需要說明的是,MGO 是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疾病的重要參與分子,此前傳統的小分子檢測方法,很少能夠實現對濃度低于 10?9M 的 MGO 的檢測。
在檢測 MGO 的基礎上,該器件還可以通過在共價有機框架材料上設計活性位點的方式,實現對其他具有不同電荷性質的小分子的檢測。并且,對共價有機框架材料的分子結構進行調整,還能滿足對其他疾病標志物的檢測,比如蛋白質、離子、核酸等。
圖丨光增強化學晶體管(來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據魏大程介紹,該研究開始于 2018 年左右,整個過程持續了兩到三年時間。“我們先是發現了一些光增強的電學響應信號現象,但并不清楚其中的機理,后來做了很多對比實驗,同時也進行反復的討論分析,才明白其實際上是光柵效應和化學效應的協同作用導致的。”他說。
同時,他也表示:“我們利用光增強技術的好處是,能夠對信號放大,使晶體管傳感器發展成一個通用平臺,既可以檢測帶電量較高的小分子,也可以檢測帶電量較低的小分子。”
圖丨光增強化學晶體管(來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3 年 4 月 25 日,相關論文以《用于小分子超靈敏檢測的光增強化學晶體管平臺》(Photo-Enhanced Chemo-Transistor Platform for Ultrasensitive Assay of Small Molecules)為題在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上發表[1]。
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王乾坤、艾昭琳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復旦大學魏大程研究員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整體來看,該研究拓寬了晶體傳感器平臺的應用范圍,具有快速、易于操作、高靈敏等優點的傳感器件,有望在生物醫學研究、健康監測和疾病診斷中實現應用。
魏大程表示:“我們實驗室主要想將晶體管傳感器與醫療相結合,開展一些生化檢測方面的研究。不過,實現小分子檢測只是研究的一部分,這里面還有許多科學問題和技術問題有待解決。
比如,我們想實現對癌癥的檢測。雖然這方面也已經有了很多相關技術,但在進一步提高檢測的準確性上還有研究的空間,所以接下來我們也計劃朝著這個方向進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