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盛綱院士
中科院院士,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導師
劉盛綱是“物理電子學”、“光學”和“光學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真空電子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電子科學技術學科組組長”、國家“863-410”主題專家組成員,特別是對“高功率微波”在“863計劃”中的立項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并受聘為本領域全部三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大功率微波電真空器件技術”、“強輻射”、“高功率微波及電磁輻射技術”)的學術委員會主任。
難舍難分“電子學”
“從1951年我考入浙江大學電機系算起,至今從事電子學已是50多年了,我沒做多少別的事兒,就是專心搞物理電子學的研究,可以說,我與電子學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劉盛綱講起了他結緣電子學的經歷。
1933年12月,劉盛綱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劉家當時不算殷實,卻也能安然度口。可好景不長,當劉盛綱4歲時,日本侵略者發動了舉世聞名的南京大屠殺,離南京不遠的合肥市亦受到了驚擾,為避戰亂, 劉盛綱隨家人一道開始流亡。
“那段時間真不堪回首,到處是流亡的群眾,頭頂上不時有日軍的飛機亂扔炸彈,我們常常是剛一安頓下來,接著又馬不停蹄另覓新的地方,吃不飽穿不暖那是常事,自然讀書學習幾乎是不可能。”劉盛綱感慨地說。
歷經8年艱辛,抗戰終于取得勝利,劉盛綱一家才回到了家鄉。劉盛綱也進了學校,開始專心學習。飽嘗艱苦的劉盛綱十分珍惜學習機會,他學習十分刻苦努力,成績一直名列班上前茅。1951年劉盛綱以優異成績考入了浙江大學電機系,1953年院系調整至南京工學院。1955年畢業后,劉盛綱積極響應號召,留校擔任助教。1956年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并入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劉盛綱來到了成都。
留校后,劉盛綱發現自己在許多方面還有差距,于是1956年他又開始攻讀前蘇聯專家列別捷夫的研究生并任專業翻譯,1958年5月他順利通過了副博士論文答辯。“如果說本科階段讓我結緣電子學并學習了一些基礎知識,那么研究生階段則把我引入了電子學更專更深的領域,尤其是蘇專家的治學精神和研究方法給了我極大的影響,為我后來專門從事電子學研究與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及導師列別捷夫, 劉盛綱感激之情謚于言表。
自此,劉盛綱完成了電子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成為了一個專門的“電子人”,開始了他一生鐘愛的“電子事業。”
只要心中有了“愛”
劉盛綱長期致力于祖國的科教事業,是全國首批工學碩士、博士導師及理科“光學”博士導師,是電子科技大學物理電子學、光學、等離子體物理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在“物理電子學與光電子學”及“光學”學科已為國家培養碩士研究生100多名,博士研究生32余名,博士后4名(其中美國博士生1名,西德留學生1名)。
劉盛綱和學生在一起
碩士畢業后,劉盛綱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和科研之中。很快,他在物理電子學領域取得驕人成績。1978年劉盛綱晉升為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前稱),成為中科院最年輕的學部委員之一。“當時我并不知曉,后來在報刊上才看到這一結果。不久后去北京參加一個學術會,中科院的領導對我說,因為我在電子研究領域做出了成績,他們就組織評選了。”對自己當選院士,劉盛綱并不十分激動,他更看重電子學領域的難題被自己逐一攻克,中國電子學研究正一步步向國際水平靠攏。他說:“從一定意義上說,當選院士后,我感到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因為這份責任,1984年他欣然出任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院長,并于1986年開始任電子科大校長。于是,劉盛綱有了三個重工作一一領導、教學、科研。“那段時間,劉盛綱是學校最忙碌的人之一,每天他都在和時間賽跑。”電子科大的一位老師介紹說,“我們經常看到他剛開完學校的會,就奔赴教室指導學生,下課后他又馬不停蹄趕往實驗室,常常工作到深夜。“那時確實很忙,但也沒辦法,這些事得要人去做,既然在那個崗位上,你就得負起責來。不過每天忙碌著到也充實。” 劉盛綱說。
和時間賽跑,劉盛綱“跑”出了對電子學深深的感情,也“跑”出了不斐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