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凡勝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普通的航天人。雖然他不能像宇航員一樣飛向太空,但卻能站在地球上“極目遠眺”,通過科學創新,看得更遠、更深。
(陳凡勝 上海技物所供圖)
讓萬公里外的目標“看得見”
十幾年來,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技物所)研究員陳凡勝一直聚焦高靈敏紅外探測領域核心瓶頸問題的研究。
站得高、看得遠、覆蓋廣,3.6萬千米的地球靜止軌道可以獲得高時間分辨率遙感探測數據,對實現高重訪周期觀測具有重大意義。但是由于國內起步晚、基礎薄弱,在相關儀器研制方面也沒有可借鑒的方案。同時,技術上還需要克服探測器距離遠、目標微弱、背景復雜等核心難題。
對于深耕該領域、一直在攻堅克難的陳凡勝來說,這些困難嚇不倒他。
針對單項技術存在差距的現狀,陳凡勝從系統級的角度進行了多參量優化解耦,結合我國單項技術現狀,提出了有自身特點的高靈敏探測系統的總體方案,解決了萬公里距離外弱小目標“看得見”的難題。
他帶領團隊突破了大口徑光機結構、高精度快速指向等關鍵技術,實現了地球靜止軌道周期性熱環境下光學熱變形的抑制,解決了熱交變環境下高精度定位模型解算的難題,并將相關技術推廣到對地觀測領域,主持研制的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一號紅外熱像儀等多臺紅外載荷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少一些理所當然 多問幾個為什么
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紅外遙感技術專家陳桂林的陳凡勝,深受老師執著、堅韌、奉獻精神的影響。從一開始他就明白,科研要做的遠不止完成任務,而是要把每個環節都做得足夠精細,讓核心指標達到理論極限。
陳凡勝對自己研發的產品總是精雕細琢。比如,為實現對更小目標的探測,系統噪聲的抑制是關鍵。在首發星研制過程中,為了使系統的噪聲穩定控制在背景限,陳凡勝等人不厭其煩地對每一級裝配、耦合不斷調整,并進行精細測試與分析,找到更為匹配的參數,有效抑制了外界干擾。正是在一次次的精打細磨下,產品才最終實現了優于任務要求2倍以上的指標,探測到了更為弱小的紅外事件。
科研路上,問題往往比成果多。面對困難,陳凡勝常說,“不合理的現象背后肯定有符合物理定律的合理解釋”。在他看來,多問幾個為什么,少一些理所當然,不輕易相信“似是而非”的結論,從物理機理上給出合理的解釋,刨根問底,才能揭開問題的層層面紗。
做默默奉獻的普通航天人
《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1年)》顯示,2021年中國航天全年實施55次發射任務,發射次數位居世界首位。在這一年中,陳凡勝主持研制的4臺大型紅外光電主載荷在4次發射任務中全部獲得了成功。
然而,每一個任務的順利完成、每一個載荷的在軌優異表現,都離不開地面設計、實驗等各個環節的嚴格把關,對每個指標的精準實現,更離不開航天人的不斷拼搏、共同奮斗。
陳凡勝所在團隊就是一支圍繞我國空間紅外探測需求建立起來的團隊,歷經二十多年、兩代人的發展,是上海技物所這片肥沃土地上慢慢長起來的參天大樹。
他們默默奮斗在航天任務的一線,不畏艱辛、開拓進取,為國家的航天事業添磚加瓦。
由于航天事業的特殊性,航天人身上的擔子更重。上海技物所老一輩專家曾說,航天人所處的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境地,必須以嚴謹細致的態度面對。對此,陳凡勝銘記于心。他一直秉持敢于承擔責任、不畏艱辛、勇于創新的精神,不斷突破極限,面對困難永遠沖在第一線。
在陳凡勝看來,這是一名航天人應該做的,肩上要時刻擔得住責任。他忘不了老一輩航天人魏鐘銓總師在多個場合對他項目取得進步的鼓勵、對他從事的新探測方法研究的殷切期望。
責任和理想,激勵著陳凡勝,也激勵著每一位航天人不斷向前、勇于挑戰、為國奉獻。